English

夏日饮用啤酒 安全不可忽视

中国消费者协会与燕京啤酒集团 共同举办“安安全全喝啤酒”知识讲座
2000-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梁捷 我有话说

饮用啤酒注意安全

瓶装啤酒爆炸伤人问题仍困扰着我们。瓶装啤酒是一种有一定气压的饮品,目前无论是采用“B”字瓶还是非“B”字瓶,由于某些啤酒生产企业瓶检把关不严,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啤酒瓶留下瓶爆隐患,极易造成爆炸伤人。据中消协不完全统计,1999年全国各级消协组织受理的消费者因使用商品造成人身伤残和财产损失的重大案件共1850件,其中啤酒瓶爆炸案件就有979件,占全部案件数的53%,共造成888人致伤、88人致残、1人死亡,经济损失210余万元。即使在啤酒销售淡季的今年一季度,各地消协组织就受理啤酒瓶爆炸案件28件,造成28人致伤、5人致残。

据中消协调查,造成啤酒瓶爆炸的主要原因是:一、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市场,仍在使用国家已禁止使用的非B字瓶,特别是对这类瓶多次回收、反复使用,造成瓶装啤酒屡屡爆炸。二、目前多数啤酒厂使用的B字瓶,部分也存在着耐压力、抗冲击力、垂直轴偏差等技术问题。据报道,上海市的一项啤酒瓶抽查结果显示,抽检的B瓶样品中不合格率高达55%。三、少数企业为减少成本开支,在销售时有意去掉外包装箱,捆扎酒瓶出厂销售,在运输、搬运等环节瓶体间摇晃碰撞容易产生爆炸。四、酒瓶超期服役,难以保证安全。五、消费者在使用时操作不当,推拉酒箱时用力过猛,或开启瓶盖时方法不当,如用牙咬,用筷子、桌椅的边角撬,容易造成啤酒爆炸,伤害人体。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郑重警示广大消费者:不宜在烈日高温下搬运瓶装啤酒,运输途中应尽量避免瓶体摇晃、碰撞;避免将瓶装啤酒置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置于高温处;鉴于捆扎啤酒极易造成啤酒瓶爆炸,建议消费者尽量不要购买捆扎啤酒;家庭中移动瓶装啤酒时应轻拿轻放,酒瓶应放在相对平稳之处,移动时离身体主要部位应尽量远一些;开启啤酒时应使用启瓶器,不应该用牙齿咬,用筷子、桌椅的边角撬,开瓶时瓶体不要靠近头部;为保护青少年的人身安全,建议不要让未成年的子女去购买、开启瓶装啤酒。

为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中消协同时呼吁广大瓶装啤酒生产企业:要加强企业自律,遵照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禁用非B瓶;使用B瓶时也要严格限定在两年的有效期内,不得无限制地反复回收使用;采用合格的瓶装啤酒外包装,确保搬运及储存过程的安全。鉴于目前我国啤酒瓶生产企业设备落后、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啤酒瓶生产企业的投入,尽早投产国际先进的自动检测生产线,采用热端、冷端喷涂等先进技术,并进一步改善国产啤酒瓶的重容比,帮助生产企业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向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确保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啤酒营养丰富饮用过量有害健康

夏季正是啤酒销售的旺季。当你享用甘美的啤酒的同时,可知道啤酒所含的丰富营养有多少吗?据首都营养保健美食协会理事、主任营养师索颖教授介绍,啤酒是营养非常丰富的饮料,成分复杂,含有1000余种各类物质。啤酒热量每升400千卡,其中主要来自酒精和糖分。每升啤酒的热量相当于200克马铃薯或45克植物油,因此又被称为“液体面包”。每升啤酒还含有4.1克的蛋白质和2.03克的17种氨基酸。它的营养成分还包括钙、磷、钾、钠、镁、铬、锌、硒等无机盐及含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生物素、叶酸等。啤酒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2,维生素B2除能防治口唇发炎外,还有增进眼睛明亮及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叶酸有促进红细胞生成和抗贫血的作用。硒可增加血中的抗体含量,锌能增进食欲,铬能促进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但是,过量饮用啤酒,会产生副作用。索颖教授告诉我们,啤酒在人体内代谢较快,大量饮用会使人腹部变大,形成“啤酒肚”;啤酒虽然只含有4度乙醇(酒精),过量饮用会破坏细胞功能,发生乙醇中毒;大量饮用啤酒会加重尿液的大量排除,体内的钠也会随之排除,体内水份丢失,还会加重肾脏负担;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胃肠粘膜受损伤,消化功能不良和肝脏受损,还会加重心脏负担;如果大量饮用啤酒,不吃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肝、牛肉、鸡蛋、黄豆、花生等,就会造成维生素B1和泛酸的缺乏。

饮用啤酒有讲究

由于啤酒的成分复杂,这些成分的作用是协同的、加成的、互相之间的影响是复杂的。所以,饮用啤酒很有讲究。饮用时大体可分三种情况。

在啤酒10℃—15℃温度下饮用,不但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美的享受,而且在此时很多成分的作用可以互相协调平稳。

在啤酒温度太高时饮用,啤酒显得苦而平淡,啤酒中CO2易挥发,造成CO2不足,缺乏应有的杀口力。

在啤酒温度过低时饮用,也是不适宜的。因为与人体温差太大,人的感觉不敏锐,甚至麻木;另外,酒中一些挥发香味成分低温下不易暴露出来,再好的酒也喝不出好味。

因此,在日光下暴晒和在冻柜中冷冻啤酒都是不可取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